爱普顿监控维修为了让家乡的爱普顿富硒稻米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11日 点击:[16]人次
――80后女青年刘艽不恋城市爱乡村,回乡接棒沃丰粮油专业合作社掌舵人
女承父业
本网讯通讯员孙昌喜 她,1.66米,高挑结实的个子,一袭乌黑靓丽的短发,姣好而腼腆的面容,满身洋溢着青春气息。这个1985年出生、经过大城市陶冶颇具现代风格的年轻女子,咋一相遇,怎么看都不象是一家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掌舵人。但是,她的的确确就是农家女儿刘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现年37岁的刘艽,确确实实就是石门县南乡爱普顿富硒米稻项目的年轻女接棒人,石门县农业局批准立项、2021年组织实施“优良稻种示范种植”项目课题组主要负责人、石门县沃丰粮油专业合作社的法人代表。
刘艽出身于石门县夹山镇杨坪社区下官村的一个农民世家,是痴心于湖南爱普顿富硒米稻种植发展的农民专家刘建辉先生的二女儿。她在父母精心呵护以至溺爱的温馨环境中无忧无虑中长大,少女时代的她曾经有过无数个翱翔蓝天的梦想,可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会成为一个新时代的新型女“农民”。高中毕业后的2010年,她怀揣着青春梦想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告别父母、离别家乡,随着滚滚的打工潮去了那个令人神往的热都“南方”。凭着心灵手巧和走“火”的好运,在一家企业谋到了一份轻松自如的“差事”,每天八小时工作制、上下班,每月3000多元不用费力耗神的收入,足以养活没有任何负担的自己。然而,憨厚朴实善良固执的老父的呼唤,人之初性本善的孝心驱使动摇了她的决定,也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
刘艽的父亲,就是遐迩闻名的石门县夹山镇杨坪社区下官桥的爱普顿——刘建辉先生。年过六旬有余,痴迷富硒稻种植。2014年起开办“爱普顿”家庭农场,开始种植富硒米水稻,一发而不可收。随着“爱普顿”家庭农场规模扩大,业务经营范围展开和富硒米稻产业发展,浑身是劲地“爱普顿”刘建辉渐渐感觉到自己力不从心,后继乏人。便把橄榄之手果断伸向了自己远在他乡的爱女——刘艽。
受托掌舵
受老父深情呼唤、盛情相邀,在南方商海遨游的刘艽,抛却了最初的人生理想,毅然决然回到故乡热土夹山杨坪下官桥,为父亲刘建辉的“爱普顿家庭农场”效力。她凭借多年打工学习实践取得的经验,靠着交班人老父的充分信任,从财务和项目管理入手熟悉企业内部事务管理,为未来的合作社整理制订了十多项管理制度。2018年5月,在合作社股东一致推举下,成为石门南乡新型产业富硒米稻项目领跑者和沃丰粮油合作社的掌舵人。在原石门县爱普顿家庭农场和石门县沃土农业机械服务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由刘艽担任法人代表,注册成立“石门县沃丰粮油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当年,流转土地总面积达1812亩,涉及夹山镇大半个镇,共7个村,基地共6个。其中栗山村的富硒水田基地达700余亩。农机作业技术团队拥有农机操作手6人,机械维修保养2人,安全生产监督专干1人,业务培训指导1人。拥有耕、播、插、喷、割、烘等一条龙作业的农机具40余台(套),生产原值达240余万元。合作社种植范围内,生产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刘艽担任法人代表以来,她所领航的沃丰粮油专业合作社一步一个脚印,新型稻业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广。
业宽路广
——加大投入,基地规模上台阶。合作社成立第二年新投资235万元,投工3000多个,五年来累计投资430万元,整修机耕道3500米(其中今年480米),架设抗旱设施5处(今年5处),砌涵管56米,筑堤200余立方米,改造荒芜田、植林田、损毁田达400余亩。共流转水田1812亩,创粮油基地6个。
——稳产高产,经济效益显著。2019年栽种优质稻1112亩,产量达550吨,产值达146万元,比先年增长5%,产值比上年增长18%,种植富硒稻700亩,产量320吨,新推广栽种糯稻800亩,产量400吨,预计收入128万元。栽种了富硒油菜320亩,预计产量40吨。
——购置农机,机械作业显效率。2019年投资75万元,购置了农机具13台。还准备花重金购买3台新研发出来的中联重科水稻有序抛秧机,解决久雨天气制约插秧,缩短生长期(无返青期),减少用药量。除满足本社生产机械化作业需要外,辐射周边作业面积达15000亩,创收3400万元。农机技术力量,安全保障措施,农机具数量,固定资产总值都符合省农机行业标准要求。还建成了一个占地6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集烘干、机库、修理车间、仓库、办公于一处的后勤保障基地。石门县沃土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被省农机部门评为“‘平安农机’示范合作社”。
——打造品牌,富硒稻米上餐桌。在依法申请“爱普顿天然富硒稻”商标基础上,及时召开“爱普顿天然富硒稻”首届产品发布会。在完成富硒水土检测基础上,完成了富硒稻含量检测,营养成份检测、农残检测及市场流通相关手续,并着手了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认证工作。
——带头致富,扶贫帮困惠众生。合作社负责的5个扶贫联系户,以刘艽为大股东的合作社按照扶贫攻坚要求,每年为20多个贫困户免费或只收油费为其耕种收割打药施肥,面积达二百余亩。扶贫联系户王桂莲是个残疾人,家里缺劳力,三年来,刘艽支持并安排专人免费为其耕田,指导栽种,助其脱贫。社区分给沃丰粮油合作的6户脱贫户2022年已全脱贫。
业绩斐然
以富硒米稻为主的种稻产业带动了周边村落、农户的经济发展,合作社每年吸纳七个村的劳力100多个,常年雇工14人,季节性雇工100多人,最高47人/天,一年仅用工开支就达40多万元。此外,机械作业用工240多个,支付工资8万多元,为消化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创造了极大便利。三年多来,刘艽掌舵的沃丰粮油专业合作社,以“四个坚持”为本,规模不断扩展,效益不断提升,成为知名的富硒米稻农业农民企业。
多年来,刘艽作为法人代表,以现代管理理念管理企业。
坚持“规章”管社,用奖惩机制调动社员的积极性。在议事决策上,合作社虽然以刘艽父女经营为主,但不搞一言堂,重大事情都通过与成员及社员共同商议,寻求最佳路径。新聘请的经理助理及农业技术顾问更是受到重视,在重大生产经营决策、招商引资市场营销方面,更是发挥了群策群力的作用。在用工管理上采用分级负责制,雇用的劳动力分为几个小队,明确小队长,下辖人员在生产的各个环节有工作指标及要求,在各个岗位有明确的责权利。这样极大地调动了每个人的积极性。队长张水秀有一次在指挥收割边角田时,发现有个人不经允许,将一担谷挑回家中,她发现后勒令其又挑了回来。有的带化肥、农药、种子私用,她发现后当面制止。对于尽心尽责的队长,合作社及时给予各种奖励。在机械作业管理上,一方面严格按照农机手上岗要求和机具操作规程办事,另一方面又定工作量,定消耗定安全指标。农机手贺道五是个开过20多年大车的老师傅,加入农机作业团队以来,从未发生过一次安全事故。我们把它作为标杆农机手,担任农机作业队队长,他传帮带,新机手也成长很快,机械作业效率也大幅提高。绩效不同收益分配差距也拉大,相互比学带帮,气氛很和谐。有个农机手由于技术进步慢,培训了两三次,业绩老是上不去,消耗大,最后被淘汰出局。
坚持“严格”律社,实施无公害栽培技术。合作社以打造无公害稻米为目标,在稻谷生产的多个环节,除严格执行镇农科站的指导要求外,合作社自加压力,内定更严的安全系数和操作流程,合作社安排专人指导培训施药施肥人员,从购置,储存,发放,施洒都有记录签名。全部使用央企复合肥,购买正规商家农药。在实际操作中还不断摸索实际有效的方法。施洒农药时采用古老的石灰杀虫法,在合理时段用肥施药,取得了行之有效的效果。近年来没有发生病虫害,用药量比上年减少了35%,尽管遇到了干旱影响,产量依然略有增产。更可喜的是,经过权威机构农残检测,稻米农残量符合安全标准。达到了无公害绿色稻米的要求。
坚持“人才”兴社,实现产业升级换代。长期以来农村合作社一般都停留在粗放式的经营模式上,生产经营理念落后,市场拓展不开,经济效益低下。经董事会同意,合作社聘请了原农业局局长覃佐德为农业技术顾问的智囊团,帮助合作社决策,推行现代生产经营理念,使合作社彰显新的活力与希望。刘艽表示,今后三年内,合作社要进一步完善体制结构,以科技为核心引进专业人才、聘请专家科学家为合作社开灯指路。
刘艽带领的合作社,2021年响应政府号召,合作社出资改造山坳撂荒小丘由,并借块改成大丘块,将17块总面积为15亩的小丘块田连片改造成为18亩上好水田,共计义务开垦撂荒田地400余亩,新增农业经济效益80万元以上,有着极好的示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