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升调降调音乐常识古典音乐作品的命名原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1日 点击:[1]人次
古典音乐(Classical Music)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人们平时讨论的一般是广义上的古典音乐。广义上的古典音乐指根植于西方音乐传统(包括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从西方中世纪开始至今,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艺术音乐,主要因其复杂多样的创作技术和所能承载的厚重内涵而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间音乐。广义上的古典音乐属于西方音乐,中国古典音乐一般指的是中国古代音乐。狭义上的古典音乐指的是广义古典音乐的一个时期——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起于J.S.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逝世的1750年,一般认为1827年贝多芬的逝世标志着古典主义时期的结束。
乐谱出版商一般按作曲家出版作品的次序由小到大编号,但不同出版商对同一作品的编号可能不一致,后来的学者为了方便检索以研究音乐作品,对这些作品重新进行了编号。如巴赫作品采用的BWV编号,是德语Bach Werke Verzeichnis的简写,意即巴赫作品目录。莫扎特作品采用的KV编号,是德语Kochel Verzeichnis的简写,意即Kochel(Ludwig Koeche)编号。部分作曲家及其对应的编号有:巴赫BWV、维瓦尔第RV、莫扎特KV、舒伯特D、李斯特S、德彪西L,此外大多数作曲家采用Op编号。
古典音乐作品曲目通常有四种编号: 作品号,系列号 ,组曲号,乐章号。
作品号:用于唯一标识某作曲家的每部作品,由当时的乐谱出版商/编目者编号。一般来讲,以 Op. 打头的同一作曲家的作品号可以反映作品创作的先后顺序,例如贝多芬的 Op. 13 《悲怆钢琴奏鸣曲》是早期作品,Op. 125《第 9 交响曲》就是晚期作品。还有许多非 Op. 系的,比如巴赫的 BWV. 系(是以作品体裁安排编号的),亨德尔的 HWV. 系,莫扎特的 KV. 系,舒伯特的 D. 系等等,详情参见:西洋古典音乐作品的编号。作品号也是指代作品最标准最直接的方式,几乎所有古典作品都有作品号,但从未出版过的个别作品无编号,所以只要指定作品号就绝对不会有歧义(Op. 系另需指定作曲家)。
系列号:是给该作曲家做的同一类型的所有作品编号,比如贝多芬第1到9号交响曲,肖邦第1到4号钢琴奏鸣曲等。这些往往是首演时海报上给出的编号,所以一般可以反映创作的时间先后。系列号也是作品正式名称的重要组成部分。
组曲号:是给一部组曲中的各个曲目进行编号,一般是作曲家自己标记的。有的组曲中每一部都有自己的作品号,比如第 1 到第 6 勃兰登堡协奏曲都有各自己的作品号,这些编号也可认为是系列号。另一种是共用一个作品号的,比如哥德堡变奏曲的第 1 到第 30 变奏(作品号 BWV. 988),再比如肖邦的 2 套练习曲集各有 12 首练习曲。一套组曲一般要求具有相同的风格或主题。
乐章号:这个最简单,大多数作品都会分为几个乐章,按照演奏顺序编排。
古典音乐曲名的构成有以下几种情况:
1.体裁+主奏乐器+调性,多用于协奏曲concert、奏鸣曲sonata,调性是作品 中的主音,有C,D,E,F,G,A,B,以及它们的升调sharp和降调flat,大调式 major,小调式minor。如concerto for piano in E-flat major(降E大调钢琴协 奏曲)有时或可写作piano concerto……。有一点要注意,Concerto是意大利文 ,复数是concerti。其中的各个乐章movement多用节拍符号表示,另附在下面。
2.约定俗成的称呼+体裁,多用于一些知名度较大的作品或创作时名称不明 确,后人起名的作品,或是圆舞曲。如巴赫的Brandenburg Concerto(勃兰登堡 协奏曲)Englishi/FrenchSuite(英国/法国组曲)、Goldburg Variation( 哥德堡变奏曲),莫扎特的Jupiter Symphony(天神交响曲),施特劳斯的Emp eror Waltz(皇帝圆舞曲)。
3.用国际通用编号,多用于作品丰富的大师级作曲家,如巴赫用BWV,维瓦尔 第用RV,莫扎特用K。有时对于某人的某一种体裁也可用No.或Op./Opus编号,其 中Op.和Opus.代表作者的第多少部作品集,No.代表这部作品集的第多少篇作品。 如莫扎特的Piano Concerto No.21(第21钢琴协奏曲)。又如 Concerto No.5 of Opus 6,代表某个作者第6部作品集的第5首协奏曲。
4.用作曲家的作品集的名称,如巴赫的Musical Offering(音乐的奉献)Art of Fugue(赋格的艺术)、The Well—Tempered Clavier(平均律钢琴曲集)
5.应景而作的庆典音乐,如亨德尔的Water Music(水上音乐),Royal Fireworks Music(皇家烟火)等。
6.歌剧opera、芭蕾舞剧、歌曲等大多使用表示剧情或歌词内容的名字,如门德尔松的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歌剧 仲夏夜之梦)、spring song(无言歌《 春之歌 》),著名的歌剧音乐多选自序曲overture,如罗西尼的William Tell-overture(威廉·泰尔序曲),或咏叹调如罗西尼的Figaro's Aira(费加罗的咏叹调,选自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早期歌剧、神剧(oratorio)的序曲称为sinfonia。
古典音乐常见的体裁名称总结如下:
Concerto 协奏曲
Concerto Grosso 大协奏曲
Solo Concerto 独奏协奏曲
Sonata 奏鸣曲
Symphony 交响曲
Symphonic Poem 交响诗
Symphonic Suite 交响组曲
Fugue 赋格曲
Prelude 前奏曲
Variation 变奏曲
Invention 创意曲
etude 练习曲
Suite 组曲
Toccata 托卡塔
Serenata 小夜曲
String Quartet 弦乐四重奏
Ballade 叙事曲
Orchestra 管弦乐
Chamber Music 室内乐
Humoresque 幽默曲,诙谐曲
Canon 卡农
Capriccio 随想曲
Rhapsody 狂想曲
March 进行曲
Partita 帕蒂塔(古组曲)
声乐Vocal Music:
Contata 康塔塔
Oratorio 神剧
Chorale 众赞歌
Mass/Missa 弥撒 一般分为五段:
Kyrie 垂怜经
Gloria 荣耀经
Credo 信经
Sanctus 圣哉经
Agnus Dei 羔羊经
Chant 圣咏,又称素歌、平咏:Plain Song、Plain Chant
Gregorian Chant 格里高利圣咏
Motet 经文歌
Madrigal 牧歌,法语为Chanson
Opera 歌剧,其中
Overture 序曲
Sinfonia 早期歌剧的序曲
Introduction 序幕
Aria 咏叹调
Recitative 宣叙调
Passion 受难乐
German Lied 德国艺术歌曲,复数Lider
Melodie 法国艺术歌曲
Choral 合唱
Cradle Song 摇篮曲
Waltz 华尔兹,圆舞曲
Polonaise 波罗乃茨,波兰舞曲
Minuet 小步舞曲
Ballet 芭蕾舞曲
Polka 波尔卡
一些耳熟能详的古典音乐作品:
巴赫:《小步舞曲(BWV.Anh114)》《咏叹调(BWV 156)》《勃兰登堡协奏曲(BWV 1050)》《G弦上的咏叹调(BWV 1068.2)》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中的《春一(RV 269.1)》《夏三(RV 315.3)》《冬一(RV 297.1)》
莫扎特:《G大调第十号交响曲(K. 74)》《A大调第五小提琴协奏曲(K. 219)》《小星星变奏曲(K. 265)》《土耳其进行曲(K. 331)》《小步舞曲(K. 334)》《D大调第1号圆号协奏曲(K. 412)》《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K. 622)》
贝多芬:《悲怆(Piano Sonata No. 8, Op. 13)》《月光(Piano Sonata No.14, Op. 27 No. 2)》《暴风雨(Piano Sonata No. 17, Op. 31 No. 2)》《热情(Piano Sonata No. 23, Op. 57)》
舒伯特:《水上吟(D. 774)》《小夜曲(D. 957 No. 4)》
肖邦:《降E大调夜曲(Nocturne No. 2, in E-Flat Major, Op. 9-2)》《降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Op. 18 No. 1)》
舒曼:《梦幻曲(Kinderszenen, Op. 15 - 7. Träumerei)》
李斯特:《钟(S. 141.3)》《第二号匈牙利狂想曲(S. 244.2)》《爱之梦(S. 541.3)》
小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Op. 314)》《皇帝圆舞曲(Op. 437)》
德沃夏克:《幽默曲(Humoresque in G Flat, Op. 101, No. 7)》
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Op. 37b-6.June—Barcarolle)》《1812序曲(Op. 49)》
德彪西:《月光(Clair De Lune)》《亚麻色头发的少女(La Fille Aux Checeux De Lin)》
流行音乐中也经常出现古典音乐的身影,比如:
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周杰伦《琴伤》
巴赫《BWV 784》:林俊杰《One Shot》
贝多芬《合唱交响曲》:五月天《纯真》
巴赫《BWV 846》:林俊杰《黑键》、苏打绿《相信》、莫文蔚《I Do》
帕格尼尼《NO.24随想曲》:林俊杰《灵魂的共鸣》
巴赫《BWV 1007》:林俊杰《不能说的秘密(Live)》
肖邦《离别练习曲》:蔡依林《离人节》
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S.H.E.《不想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