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果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秕壳草

商业起名天水市天水名称的由来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1日    点击:[1]人次

(一)、天水名称是由天河注水的传说而得名

天水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享有羲皇故里、娲皇故里、轩辕故里的荣誉,羲皇始创八卦,天水被誉为"易学之都"。伏羲文化、轩辕文化、大地湾文化、先秦文化、三国文化、石窟文化、易学等博大精深。

天水也是中国县制初始地,天水市甘谷县古冀县,具有华夏第一县的美誉,天水八千年的历史文化谱写了中华文明的序曲,古城天水誉为"历史古城",天水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天水在周朝时期一直是秦国的属地,春秋战国时被称作邽县,到了秦朝被命名为上邽。那么后来为什么又叫做天水呢,这背后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相传在东汉武帝元鼎三年的时候,上邽经历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旱灾。那个夏天,骄阳似火,气候炎热,却许久未下过一场雨。看着田里的庄稼一天天枯竭,喝着河里仅剩的一点浑浊苦涩的河水,人们都心急如焚,天天虔诚地祈求神灵降雨。

可能是人们的诚心终于感动了上天,这天半夜,正当人们都沉入梦乡时,天上突然响起了震耳的雷声。这雷声夹杂着闪电像是从天边滚来,愈来愈强烈。一时间,大地狂风四起、飞沙走石。人们都被这种阵式吓坏了,以为老天爷发怒了。就在这时,地面上出现一片红光,接着,大地不断震动,仿佛要裂开了一般。

突然,随着天空的一声炸雷,地面下传来了震耳欲聋的响声,大地真的裂开了,就像张开了嘴一般,裂口处飘散着白白的雾气。同时,只见天上倒下一股粗粗的河水,刚好注入裂开的地下,就好像天公知道大地干渴已久,用天河的水为他解渴似的。这样的场面十分壮观,人们都惊奇地睁大了双眼。

天河的水就这样一直流了很长时间,直到风也停了、雷也息了,大地恢复一片安宁。人们好奇地跑到大地裂口处一瞧,这里竟出现了一个大大的湖泊,湖里的水清澈透明、甘甜可口。接下来的几天,天空一直落着绵绵细雨,把整个世界从干旱燥热中解救出来。有了水的滋润,到处都变得绿油油的,山野苍翠,溪流潺潺。

经历了这样一个变化,人们都认为是神灵的威力,于是将“天河注水”传得神乎其神。其实按我们今天来看,这很可能只是一个自然现象,是一次大地震。但那时的人们还无法解释这些,所以他们把那片湖水称之为“天水井”,还传说这水“春不涸,夏不溢,四季滢然”。用这水灌溉,长出的禾苗茁壮、树木葱茏,就连养育的姑娘也格外俊俏。从此,上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陇上绿洲,而“天河注水”的故事也一代代地流传了下来。

当时,为了更好地进行握嫌管理,汉王朝决定将陇西滚银郡(今天水地区)分为两郡。在听说了“天河注水”的传说后,汉武帝下旨在上邽湖边,筑起一座城池,把新郡设在这里,取名为“天水郡”。天水得名,由此而来。

据《元和郡县图志·陇右道上》记载:始皇分天下三十六郡,天水为陇西郡,汉武帝元鼎三年,分陇西置天水郡。郡前有湖水,冬夏无境减,取天水名,由此湖也。

现在西汉水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南部齐寿山(古名嶓冢山)发源后。西汉水流经齐寿乡、平南镇、天水镇的这一段当地群众叫天河。

(二)天河、天水就是河水

“天水”之名始于西汉水。1971年底,在礼县永兴乡蒙张村秦墓中出土一大批文物,其中有一家马鼎,盖上和腹上并有铭文曰:

天水家马鼎,容三升,并重十九斤。

该鼎现藏礼县博物馆。1996年夏,在东距蒙张村不足二十里的盐关镇附近又出土一铜鼎,铭文曰“天水人家”,(已流失)。1997年秋,在距蒙张村更近的祁山乡又出土一铜鼎,铭文阴刻“天水”字样(亦已流失)。近年,在距蒙张村三、四里的文家村又出土一铜鼎,盖表铭文曰:“天水家马鼎,容三升,并重十斤。”家马本秦官,主国君私用之马。汉承秦制,至汉初仍有。秦国在天水有家马专主为国君养马,由此可看出两点:“天水”之得名在秦代以前,“天水”乃秦人所命名。

“天水”的命名即取义于“天汉源头”。《韵补》二“媒”字注引汉末陈琳《止欲赋》云:“云汉倬以昭回兮,天水混而光流。”正是将“天水”同“云汉”相联系而言。

“天水”是汉代以前汉水(今之西汉水、东汉水的合流的)发源地。“天水”之得名,同其地在汉水上游有关。

秦汉时所谓“天水”,并非今日天水市的秦州区(1950年至八十年代的专署或地区所在地天水市),而是指今天秦州区西南七十里的小天水(天水镇)及其以西至礼县冒水河一带之地。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在今礼县以东水南县置天水郡,辖今礼县、西和二县地,北周废。《水经注·渭水注》:“旧天水郡治,北城中有湖水。有白龙出是湖,风雨随之。故汉元鼎三年改为天水郡。其乡居悉以板盖屋,毛公所谓西戎板屋也。”《诗经·秦风·小戎》云:“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二者相合。

1990年,在礼县东部冒水河中游草坝村出土了一通《南山妙胜廨院碑》,碑文云:“秦州南山妙胜院,敕额古迹,唐贞观二十三年赐额昭玄院天水湖。”又云:“南山妙胜廨院,在天水县茅城谷。”“茅城谷”即今冒水河两岸之地。这里所谓“天水湖”的“天水”,应即汉元鼎三年置天水郡之地。联系礼县永兴乡出土的两件“家马鼎”看,这里的“天水”之名,应产生于先秦之时。

(三)、冒水河、天水、伊水在礼县红河。

《诗经·秦风·蒹葭》一诗,《诗序》以为秦襄公(前777-前766年)时之作。产生于秦文公(前765-前746年)时的秦《石鼓诗》第二首中有:“于水一方”的句子,与《蒹葭》中“在水一方”句型、句意一致,或者是袭用了《蒹葭》一诗的成句,则《蒹葭》应如《诗序》之说产生于《石鼓诗》之前。

秦襄公之时秦人尚居于西垂天水西南、礼县东部、西和县以北,《蒹葭》一诗为襄公时作品,则诗的自然环境与文化背景应就当时这一带求之。由甘谷朱圉山南流的冒水河(古峁水,曾名茅水,文革中曾改称作红河)同西汉水交汇处为峡谷地带,有几条河在那一段(当礼县东北)流入西汉水,其越向上游则水越小,可以泳渡,正与《蒹葭》一诗所写地理环境相合。《蒹葭》全诗如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本诗点出了所写时令是秋天。从诗中“溯洄从之”、“溯游从之”来看,抒情主人公应是男性,被追求的“伊人”是女性。诗人是希望走近他所向往的人,但总是可望而不可及,无法到伊人身边。“在水一方”,即是说在水的对岸。“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也都是说在对岸的水草相接之处,对岸的水边。“一方”与“湄”、“涘”互文见义。“溯洄从之”,指沿着弯曲的水向上行。“洄”指回旋的水,引伸为曲折、弯曲的水道,这由“道阻且长”、“道阻且跻”两句可以看出。“道阻且右”的“右”,也是迂回的意思。顺着直流的河道走呢,伊人好像总是在水的中央。看来诗中所写,抒情主人公应是在一条直流同一条弯曲的水流交汇之处,水边又长满芦荻。诗不正面刻画或赞美“伊人”,而只从诗人对她有着深切的爱来表现这是一个很值得追求的人。晋傅玄《拟四愁诗》云:“牵牛织女期在秋,山高水深路无由。”正是对《蒹葭》一诗所写景况的确切说解。傅玄,甘肃古代诗人。

(四)、“天水”与“天水家马”鼎的关系

一九七一年底,礼县永兴乡蒙张村在搞农田基建时,掘得一秦墓葬群,所出器物被在场群众哄抢一空。次年春,县文化馆干部马从善到蒙张村征集到一批秦时期的货币、兵器、青铜器等文物,其中最具历史价值的便是“天水家马”鼎。该鼎青铜质地,高22.5厘米,口径22厘米,重4.5公斤。盖表、腹上部各阴刻篆隶书十三字:“天水家马鼎容三升并重十九斤”,该器被专家学者考证为秦器,名为“天水家马”鼎,现藏礼县博物馆。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太仆、秦官,掌舆马,有两丞,属官有大厩、未央、家马三令,各五丞一尉……武帝太初元年,更家马为马”。“家马令”是秦初设置的仅次于太仆的高级马政官职,其级别与大厩、未央二令平,是朝廷委任的重官。对“家马”解释,颜师古云:“家马者,主供天子私用,非大祀、戎事、军国所需,故谓之家马”。可知,“家马”是天子私家之马。

西汉水上游,为古西垂地,土地肥沃,水草丰茂,又有盐井,是非常理想的繁畜之地。这里出产的马匹高大雄健,耐力持久,在上古时期,既可为优良的战马,又可为优良的运载工具。嬴人非子曾在此为周王室牧马,“马大蕃息”,被周孝王封为附庸,邑于“秦”,足见其地产马条件的优越。直至如今,该地域的盐官骡马市场仍饮誉全国。秦人在这里设品质要求极高的皇家家马牧场,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此时的“天水”,已成了地域(牧场)名,但不是行政区域。而且必须说明,“天水家马”鼎的铭文是“天水”一词的第一次出现,由此,“天水”一名的产生至晚可上推到秦代。

(五)、《南山妙胜廨院碑》与“天水”的关系

一九九0年,在礼县红河乡草坝村出土了一通宋代《南山妙胜廨院碑》,碑高95厘米,厚12厘米,竖书小字共28行700余字。碑文称:“秦州南山妙胜院,敕额古迹,唐贞观二十三年赐额昭玄院、天水湖”,宋太祖建隆元年赐敕改“妙胜院”,将“天水湖”改为“天水池”;元符三年十月二十七日,秦州经略安抚使周渤夜梦该院降龙尊者具天水池,特奏朝廷,“大观元年八月十二日降御封香,令则近祷于天水池佛殿焚香”。九月六日圣旨降到,敕皇天水池佛殿赐“惠应殿”,宣和三年正月十九日奉旨将“惠应殿”改为“法祥殿”。据以上碑文,足见宋代从皇帝到地方各级官吏对妙胜廨院的重视,也可以看出当时妙胜院的规格、盛况及影响,说明“天水湖”所在之处应是一个宗教和文化活动的中心。

那么,妙胜廨院在何处呢?当然,石碑出土之处最能说明问题,而碑文又有明确记载:“南山妙胜廨院,在天水县茅城谷,有常住土田”。宋代天水县治在今天水市秦州区天水镇,辖境包括今礼县东部地区。“茅城谷”即“峁城谷”,即今之流径礼县红河乡全境和盐官镇、马河乡部分村庄的峁水河谷地带。峁水河发源于礼县红河乡,南流注西汉水,全长约四十里。该河谷古遗址很多,有学者考证,西县故址即在此河谷内的岳、费家庄一带。笔者曾在该碑出土地草坝工作多年。当地群众传说:古时候,草坝地区有个很大的寺院,西起刘家沟(马河乡属),东到草坝村(红河乡属)山根,有五里长的长廊,有三百多和尚。而且还说,在草坝村有一块石碑,“文革”前还在,“文革”中有人怕被毁,便砌在了一农家墙内。我当时想看这通碑,无缘见到。后该碑从墙内出土(此碑即《南山妙胜廨院碑》),可见传说之不谬。传说与碑文相证,可知妙胜廨院确在草坝村一带。南山妙胜廨院在峁水河流域,那么,“天水湖(池)”自然亦当在此地。赵文汇先生考证此湖在草坝村东南头,可备一说。

此时的“天水”,成了湖泊(池)名,该湖所在地自晋至清隶秦州,其地望,当在礼县红河乡草坝村附近。

“天水”一名起源于西汉水上游,其地望当在东北起自峁水河谷,西南至大堡子山,即今礼县的红河乡、盐官镇、永兴乡、祁山乡一带,其起始时期至晚当在秦末。只是到了汉武帝三年,从陇西郡分析出十六县置郡时,便将“天水”用为郡名。从那时起,“天水”才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域名。直至东汉时期,仍在西汉水上游设有“天水关”(今秦州区天水镇),为诸葛亮收服姜维之处。

数字技术与应用杂志

中国食品工业杂志

世纪之星期刊

新潮电子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