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果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激光器

水人起名乡土散文水车的记忆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1日    点击:[1]人次

乡土散文:水车的记忆

文:黄浩

农耕时代正在渐渐逝去,先祖留下历史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现如今大部分都遗存在民间特别是农村,容易被忽视,而且容易被新的建设所破坏、所取代,但是弥补不了那种失去精神家园的永恒的惆怅,想起这些,我就仿佛听到传来的吱吱扭扭声的水车声,高亢时而悠扬,常常在我梦中紫绕,却是一段难忘乡愁!

在上世纪六七年代,因生产力水平不高,也就谈不上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加之农村还没有完全通电,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全靠天吃饭。像农田灌溉主要靠是的水车,“车水”也就成为农村一道独特的夏日风景线。水车,省工、省力,算是当年最先进的农耕工具了!

水车,又称龙骨车,一种刮板式、木制的连续提水工具,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充分利用水力发展出来的一种运转机械,它也是早年发明最著名的农业灌溉机械之一。根据文献记载,水车大约出现于东汉时期,距今已有1800年,作为一种古老提水工具,构成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水车车身是用木板制作矩形长槽,长度不一,长的有十来米,短的约二三米,一条形似链条的龙骨板(龙骨连着叶板)卧于水槽中,其宽度大约与水槽的宽度等同,但长度要比龙骨板短一点,水槽两端短的地方,则是用来装上大、小轴。大轴置于岸上,轴的横杆两边各自连接着“足蹬”,只要人依靠架子用力踩踏“足蹬”,这同时则也会带动龙骨板一圈又一圈不停地转动着。此外,若是田地不在水源附近,而是在较高处,还可以用两或三水车来输送,两车之间以小池塘作为联系,如此环环相扣,取水上田,以确保高山田有水灌溉。

旧时农村,每年“双抢”最繁忙的农时,乡亲们开始忙碌了,夜以继日、争分夺秒,抢收抢种,田野里一派丰收景象。正是晚稻插秧之际,必须保证保稻田足够的水分,季节不等人,晚了会影响晚稻产量。盛夏季节,烈日当空,酷暑难当,水分蒸发得快,好多田里经常没有水,用水表现得尤为更为突出,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用提水(水车车水)来灌溉,特别是高山田、山垅田。若是老天帮忙,风调雨顺还好些,要是真的遇上连续干旱多日,可要急死了,必须昼夜轮班车水,24小时内不间断,因此丝毫不敢懈怠。于是乎,在这些日子随处可见社员们踏水车“车”水的场景。

根据车体的大小与提水的高差,以及需要浇灌田亩数量,可以使用不同型号的水车,如俩人踏、三人踏、四人踏、五人踏,俩人踏出水量最小,五人踏出水量最大。像在半山腰的新开发的大寨田,就需要二三架或更多的水车串连接力,每架水车都要挖一个储水池,从塘里水车(最低)开始,多级提水,连续取水,送到需要的那些田地。小的时候,在毛落清、乌石岗经常看到,好雄伟啊!

——车身斜置溪边或塘沿或水库坝,下链条轮和车身的下端投入水中,驱动链条轮,卧于水槽里链条固定的“龙骨叶板”,随之沿着水槽三边刮水上升,将水送出,如此连续循环,清水汩汩流进田里,哗哗的流水声,那么悦耳,干涸的田地里,慢慢湿润起来,水位也渐渐提升了!

踏水车看起来很轻松的事情,其实不然,它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手扶胸前横杆,步调一致地踏着脚下的“足蹬”,带动车轴转动。踩踏足蹬,是很有讲究的,出力时要稍稍靠后一点,才可发力,若身子靠前了,就会出现“回车”,人会被吊起来,重时可能还会从上面掉下,摔得你伤痕累累。

如三人踏,俩人踩得特别快,另一人跟不上他俩节奏,就会吊起来的,当地人称之为“吊腊腿”,这种现象会经常发生,有无意的、意外的,也有有意的、蓄谋的。

车水是又一件苦又累的体力活,都要轮流换班休息,一般一二小时换一班。他们围着汤布、穿着短裤、光着脚,赤膊上阵。夏天的太阳,如蒸笼一般,连空气也是热烘烘,一动就浑身冒汗,便解下汤布,擦擦汗,实在太热了,跳进水里洗把冷浴一下,休息片刻接干,此活以男劳力为主,偶尔也会女社员加入。

——夜间车水,要凉快一点,但要防蚊子来叮咬,还得在水车边将草堆点燃,靠烟熏驱蚊。水车上挂着煤油灯,田野星星点点的豆大的光亮,却是天上星星洒落人间,照亮车水人疲惫的黝黑的脸庞。夜空下,阵阵虫鸣声、蛙叫声与涓涓出水声,此起彼伏,美妙的音乐,动听的旋律,宛如一首首小夜曲。当年没有手表,闹钟也极少,白天要好点,可以太阳变化来确定大概时间。到了晚间,没有参照物,就很难判,只能弄个大约时间就可以换班了!

小的时候,有事没事,玩伴们三五成群前往,凑个热闹,注目水车的车轮转动,那龙骨旋转喷出凉爽的水花,有时候大家会踮起脚尖伸长手去接触摸那飞流直下的清水,浇湿了头发、打湿了衣服,是经常发生事。出于好奇心,有时趁大人不在,爬上去踏一踏,过过瘾!

1977年7月高中毕业,回乡参加生产队劳动,也有过车水的经历,刚开始几次因经验不足,加之力气不够,一旦大人步伐加快,踩踏速度赶不上了,只得两腿收起、双手紧紧抱在横担上,洋相百出,后来也就慢慢适应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抽水机的得到广泛应用,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的车水,也就渐渐被淘汰了,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成为一段不可磨灭历史。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科技交融与碰撞,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农耕情怀,这些对于我们经历过的人来说,虽然想起来恍如隔世,却依然感到亲切,让人刻骨铭心!

【投稿说明】欢迎文友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609618366@qq.com,本号收录乡土、乡情、乡愁类稿件。随稿请附作者名,带图片最好。乡土文学公众号已开通,欢迎您搜索微信公众号:xiangchouwenxue,关注我们。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联系删除。

知识文库编辑部

幸福家庭官网

读友杂志

品牌研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