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特人起名昆仑奴从哪里来他们真的是最下等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1日 点击:[1]人次
现在发达的经济社会中见到几个肤色不同的外国人并不稀奇,但是在我国历史上的某些朝代去很稀奇,比如说闭关锁国的清朝。可以在唐朝,人们却把拥有昆仑奴为时尚,这里的昆仑奴就是异域人。
一、为何叫昆仑奴
昆仑奴
“昆仑奴”、“僧袛奴”、“黑小厮”、“乌鬼”等称呼常见于唐宋小说和诗歌中,“昆仑奴”更多见,且成为诸多武侠作品的描写对象。从称谓上来看他们处于下层地位,或为官奴或为私奴。
在唐帝国的长安、洛阳、扬州等大都市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各色人种,其中有类人头发卷曲、皮肤黝黑,被称为“昆仑奴”。从字面意思上“昆仑奴”似乎是从一个叫昆仑的地方来的,“昆仑”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较早,是指山名。《淮南子·原道训》中写道:“经纪山川,蹈腾昆仑,排闾阖,沦天门。”高绣注:“昆仑,山名也,在西北,其高万千里。”这里说的就是西域的昆仑山,今称为喀喇昆仑山。
怀胎十月,生下昆仑儿。布袍批袄火烧毡,纸补箜篌麻接弦。更著一双皮屐子,纥梯纥榻出门前。——唐·崔涯《嘲妓》
在崔涯《嘲妓》中所写的昆仑奴显然是生于唐朝大地上的小孩,但是依旧被称为昆仑奴,可见“昆仑奴”已经成为这个人群固有称谓。张籍在《昆仑儿》中描绘道:“昆仑家住海中州,蛮客将来汉地游。言语解教秦吉了,波涛初过郁林洲。金环欲落曾耳穿,螺髻长卷不裹头。自爱肌肤黑如漆,行时半脱木棉裘。”这首诗说昆仑奴的老家在“海中州”,大概应该是南洋的多山之岛,在《新唐书·南蛮传》中记载:“由弥臣至冲朗,又有小昆仑部,王名茫悉越,俗与弥臣同。由砷朗至禄羽,有大昆仑国,王名思利泊婆难多珊那。”说明在南蛮之地有叫做“昆仑”的地方。
昆仑奴
而在《瀛寰志略·亚细亚·南洋各岛》中写道:“谓真腊民色甚黑,号为昆仑,唐时所谓昆仑奴也。今考南洋诸岛番,面色大半皆黑,不独真腊为然,且黑有甚于真腊者。”“真腊”是中南半岛的古国,又叫占腊,在今天的柬埔寨境内,其是海上贸易之路的必经之地。而在南宋地理学家赵汝适的《诸蕃志》的《海上杂国》条中说道:“昆仑期国在西南海上,连接大海岛……西有海岛,多野人,身如漆黑,虬发。诱以食而擒之,专卖与大食国为奴,货价甚厚。”由此可知“昆仑奴”的名称与地理名称有着密切关系,也与昆仑神话的传播有着联系。
真腊位置图
二、昆仑奴如何来到中原一些异域人的输入对当地有着各方面的影响,唐代是一个开放的朝代,宋代时一个经济发达的朝代,元朝是一个大一统的朝代,所以这三朝从外而来的人也较多。那么,众多的昆仑奴到底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到中原的呢?
1、战争胜利后的战利品
交州刺史以兵讨林邑,败之,追击至于昆仑。——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大业元年)夏四月癸亥,大将军刘方击林邑,破之。——《隋书·炀帝本纪上》
开元初,安南首领梅玄成叛,自称“黑帝”,与林邑、真腊国通谋,陷安南府,诏思勖将兵讨之。——《旧唐书·杨思勖传》
在中原历史口中的南蛮似乎始终不老实,隔段时间非要让中原王朝去打一打调教调教,而根据上面诸多记载,有的战争甚至打到了南洋的昆仑之地,战胜方不免会俘掠一些战利品,而极其少见的肤色样貌不同的昆仑奴就成了最好的战利品。
而在唐代时,就有着将俘虏当做奴隶的习俗,白居易就在其诗作《缚戎人》中就描绘了一位突厥战俘的经历。这样的描写在唐代小说中也有关于昆仑奴的刻画,如《传奇·昆仑奴》中就有一个名叫磨勒的能够身怀绝技、飞檐走壁的昆仑奴。所以可以说有一部分昆仑奴应该就是通过征战胜利之后俘虏而来,一来邀功请赏,二来是战胜范围的证明。
西晋胡俑
2、贸易路上的人口贩卖
众所周知,在中国历史上有两条著名的丝绸之路,一条是陆上丝绸之路,另一条是海上丝绸之路,各国的经济贸易源源不断,现在中原的很多食物都是外来物种,如石榴、葡萄、胡椒等,当然也少不了一些别的商品,比如活生生的人。
(墨君和)母怀妊之时,曾梦胡僧携一孺子,面色光黑,授之曰:“与尔为子,他日必大得力。”——《刘氏耳目记·墨君和》
《刘氏耳目记》中的胡僧是来自于阿拉伯以及西域少数民族的僧人,而其中的“墨君和”又被称为“墨昆仑”,从上面的记述中可以知道“面色光黑”的昆仑奴大多是被胡僧带进中原的。唐朝文献对这方面的记载颇少,但是并不影响唐朝吸收和消化胡人文化的进程。除了唐代小说和诗歌中有昆仑奴的记载,在近代说发现的墓葬中却有他们的身影。
在唐太宗第五个女儿长乐公主李丽质墓葬中就发现了及其少见的昆仑女奴形象,在墓葬的甬道东壁上壁画上五个女性中第三个女人与其他不同,她皮肤颜色偏深,短卷发,戴大耳环,涂着红唇,手持丁字杖,衣服及面部有部分残缺,从壁画中人物穿的窄袖袍,这个女人就是昆仑女奴。
唐长乐公主墓壁画昆仑女奴
在唐墓中出土的陶俑中卷发的男佣也是比较常见的,从陕西省长安县裴氏小娘子墓就出土了两个人佣,两个人都卷发凸目肤黑,在郑泰墓墓出土大眼睛卷发、戴着项圈的人佣,陕西省长武县枣园乡郭村也出土了黑皮肤、光着双脚、似乎在跳舞的卷发男佣。
不光是唐朝墓葬里出土了众多昆仑奴,在其后朝代的墓葬中也出土了昆仑奴人佣。而这些昆仑奴就是通过商贸之路进入中原的。在赵汝适的《诸蕃志》的《海上杂国》条中说:“诱以食而擒之,专卖与大食国为奴。”就是说这些昆仑奴可能不是直接来到中原的,而是“先专卖与大食国为奴“,而大食国真是西域以西的中西亚国家,然后又由来往于丝绸之路上的商人再次贩卖到中原地区的。
海上方向,在中国南方海港也存在着奴隶交易,根据日本人真人开元的《唐大和上东征传》中记载,海盗冯若芳劫掠了波斯商船,把货物一样纳为己有的还有奴婢,又记载“奴婢住处,南北三日行,东西五日行,村村相次,总是若芳奴婢之住处也。”这就说明中原昆仑奴来源的另一个渠道就是海上贸易。
3、向中国天朝上邦的朝贡
室利佛逝……咸亨至开元间,数遣使者朝……又献侏儒、僧袛女各二及歌舞。——《新唐书·南蛮传》
元和八年,(诃陵)献僧袛奴四、五色鹦鹉、频伽鸟等。——《新唐书》
狼牙修国使 萧绎《职贡图》(宋摹本)
诸如此类的朝贡记录有很多,其中的“僧袛奴”也是和“昆仑奴”一样的外来异域人。虽然朝贡所带来的昆仑奴数量极少,但是既然有以拥有昆仑奴为荣的时尚,大户人家自然也不甘人后,通过各种途径引入异域奴婢。
三、“奴”真的是奴隶么?“昆仑奴”、“僧袛奴”等等,难道叫某某奴的人一定就是下等的努力么?不一定!因为“奴”的本义是罪人,而以“奴”为小名字的习俗最早开始的,或许也是游牧民族的习惯。在敦煌文书中可以见多诸如“荆首奴”、“贺照奴”、“以清奴”、“康定奴”等称谓,这些并不是说明他们就是奴隶,而只是他们的名字而已。
在魏晋时期,就有以“奴”为小名的例子,如西晋石崇的小名字叫“齐奴”,潘岳的小名字叫“檀奴”,东晋谢石的小名字叫“石奴”,陶侃儿子陶范的小名字叫“胡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字叫“寄奴”等。而在唐代的时候取名采用“许多不雅之字”,如贱、丑、奴、黑、鬼、诡、匪、丐、乞、猪、犬、狗、狼、豸、邪、害、杀、破、手、怂、滥、秃、窟、皮、龉、齿、牺等,这和以前人们讲究起个越贱的名字越好养活的目的是一样的。连皇家和大诗人家都不例外,唐高宗李治的小名是“雉奴”,李白儿子伯禽的小名是“明月奴”。
魏晋直至南北朝都是中国历史上大战乱、大融合的时代,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到西方各种文化都逐渐融入和中原汉文化,尤其是李唐文化中更是少不了鲜卑文化、粟特文化和突厥文化。而信奉琐罗亚斯德教、佛教、摩尼教、基督教的粟特人,他们取名大多数是西域宗教中神祗的名字“某某奴”。
在西安出土的北周史君汉文—粟特文墓志铭中就能够证实粟特人以“某某奴”为名的事实。《西安北周粟特人史君家族人名表》中就有史君祖父是“腊旭特·槃陀克”、长子是“毗沙门·槃陀克”、次子是“德米特尔·槃陀克”、幼子是“帕尔沃特·槃陀克”的记录,其中的“腊旭特”、“毗沙门”、“德米特尔”、“帕尔沃特”都是神祗的名字,而“槃陀克”是“奴”的意思,名称的意思就是某某神祗的奴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奴隶。
所以,“昆仑奴”不能单纯的理解为某些人的奴隶,他们有可能也是一些身怀各种工艺技术的普通人,甚至成为《传奇·昆仑奴》中武功卓绝的侠客。他们或许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出过力,成为了泱泱华夏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