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饭店起名这个山西人骑毛驴来京算卦开起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1日 点击:[1]人次
众所周知,山西人经商头脑精明,如今我们耳熟能详的老北京老字号中,有一些却是晋商创建的!而他们从最初进京,艰难创业,到最终发迹,胡同往往是最佳见证者。今天我们就来讲一条南城的胡同——鹞儿胡同,以及由此相关的一个著名老字号。上图是鹞儿胡同的街巷现状。
先来看看这鹞儿胡同是怎么来的?鹞,本是一种鸟类,但这胡同跟鸟没啥关系。因为它自明代起一直被称作“要儿胡同”,属正南坊,到了清代才改成了鹞儿胡同。至于为何原称“要儿胡同”,又为何改为“鹞儿胡同”,我没查到特别有说服力的资料。
鹞儿胡同位于珠市口西南角,西至留学路,东接铺陈市胡同,全长足有400米,可以算是北京胡同中的“长街”了。尤其是在珠市口至天桥之间的片区,这片旧时的南城相对穷困,道路也不像东城西城的老城那样规划严谨,有鹞儿胡同这样一条又长又直的胡同,已属难得了。
鹞儿胡同西口墙上,立着一块牌匾,写着胡同简介,其中重点提到胡同里有山西人在京的两处聚集地,一是山西平介会馆,二是山西浮山会馆。其中平介会馆为山西省平遥、介休两县在京商人合建,占地颇广,建筑宏伟,曾有戏楼,今戏楼已拆除。其实这牌匾没介绍到浮山会馆。浮山会馆建于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会馆有大小三个院子、20多间房,还有戏楼、罩棚、五圣殿,是山西浮山县举子、商人来京城落脚儿的地方。
平介会馆和浮山会馆的踪迹已不再,至于哪处院落是会馆旧址,我也不是特别确定,只是听说在胡同西段路南的大概位置曾有个会馆。我瞅了又瞅,感觉这处36号院的院门,有点老宅院的感觉。
再看36号院的院墙,沧桑古旧,感觉也不像一般宅院。不管这院的历史是否跟会馆有关,会馆的历史尤其是浮山会馆都值得一说。浮山会馆在乾隆年代曾经接纳过一个来自山西浮山县北井村的人,他叫王瑞福。这个王瑞福听说一些老乡进京后都发了财,便也想赌把运气,于是他就一路骑毛驴、搭脚车来到了京城,来京一打听,就找到了落脚的地方——鹞儿胡同浮山会馆。
在浮山会馆落脚后,王瑞福就想该做些什么生意才能发财呢?正巧来了个算命的同乡,给他抽了一卦,说他该在前门大街鲜鱼口搞个酒馆。他还真就信了,就去开了酒馆。山西商人的精明基因,再加上他创业勤奋,生意一直挺好,钱越赚越多。
有一天,相传是在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大年三十晚上,前门大街附近只有王瑞福的酒铺还亮着灯。忽然进来三位客人,他们酒足饭饱,对小店褒奖有嘉,一位主人模样的问王瑞福:“你这馆子叫什么名字啊?”王瑞福回答:“小店没有名字。”主人听着外面的鞭炮声,说道:“年关之时还开门营业的,京都恐怕只有你这一处了。就叫XXX吧!”。小编在此卖个关子,大家想必一猜这知道,这个老字号叫什么名字了。
岂知,那个起名的主人就是乾隆爷!有了乾隆想的名字,王瑞福这个山西人就越来越发达了,直到今天,这个老字号仍旧得到传承。关于晋商这样的发家史,我觉得鹞儿胡同37号院的门联似乎有点相关的味道: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
鹞儿胡同的门联是胡同一宝,除了上面那幅外,还有41号的院门保留较好:门庭清且吉,家道泰而昌。这背后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除了门联,也有几处宅院保留了沧桑的门墩。这是41号院的,上面梅花的雕饰还十分完整。
这张则是37号院的,保留完好,很有味道。之所以保留下来这么多精致的门墩和门联,我想或许跟山西人也比较讲究文化有关,去山西去看一些大院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而且,据史料,山西人在京城的会馆极盛时达到50家左右,占到京城会馆的十分之一还多。而鹞儿胡同一条胡同里就有浮山会馆与平介会馆两座山西人的会馆。
另据资料,以“联络商情,开通商智,保护商业,辅助商政”为宗旨的中国保商会于1913年1月在北京成立,其会址就设在鹞儿胡同平介会馆。从这层意义上讲,鹞儿胡同还可视为中国商业史的重要载体。今天的鹞儿胡同依然充满着生活气息,这样的生活与历史故事融为一体,这就是我喜欢的胡同。对了,那个老字号叫什么名字,你要猜出来就请留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