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相册集起名照片的标题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1日 点击:[1]人次
在中国的摄影里,为作品取名似乎是必须的。更有业内人说,一个好的标题可以为作品增色,可以更好地阐释作者的表达,甚至可以起到“以小见大”、“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一朵鲜花可以取名“青春万岁”,一处瓦砾可以取名“山河破碎”,一组上世纪茶馆的照片,可以取名“市井中国”……如此等等。他们生怕你看不懂他要表达什么,强迫你“承认”他的认知和观点。
这样做可以吗?当然没人说不可以。因为文艺这玩意,压根儿就不能以规定来约束,反倒是主张多样性。但我以为,标题既不能“牵强附会”,也不能如上那样“夸大其词”。
假如你若留心一下国外摄影师的作品,无论是大师或是小白,像中国这般为其摄影作品取名的,其实是少之又少。他们的取名往往是中性的,不带感情色彩。比如上面说的,可以是“鲜花”,“废墟”,“茶馆”。再或者,加上表时间、地点、人物之类的定语。如上,可能是“玛丽的鲜花”,“闹市区的废墟”,“上世纪的茶馆”。对于一些抽象的、多义性的作品,干脆直接贯以“无题”的标题。总之,他们不会以标题来表述自我的拍摄动机、主题倾向,更不会把他们自己的“感觉”强加于观众。
这样有什么好处呢?首先,照片之所以区别于其他艺术,就在于它是以图像说话,不在于、也不需要用多少文字去阐释。用当下的话来说,就是“一图胜千言”。
其次,没有表达指向,反而给了观众以更多自由的想象空间,获得更多的主题再现或情感表达。这就刚好印证了那句话:“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作者设定了标题,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观众理解和想象。
所以,我倒是希望我的照片更多是“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