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岗东路上养狗的多吗518国际博物馆日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2日 点击:[1]人次
视频加载中...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孟向东 张体义 曾倩
“一个月总要带孩子来两次博物馆,每次来都是一次不一样的‘对话’。”5月18日,南阳市博物馆陈列展览正式开放,市民王女士参观完后颇为激动。
“你看这部分,就是介绍狗的驯化演变以及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时期有关狗的文化现象和狗在汉代社会中的作用,引出了汉代陶狗的制作方法和艺术特点,最后展出画像砖、画像石中狗的形象和邮票、国画、油画等艺术中的狗的形象。这让孩子们看起来并不感觉枯燥。”站在《南阳汉代陶狗展》里,王女士饶有兴趣地分享她的发现。
“1976年在南阳市麒麟岗出土的这尊红釉陶狗,就是汉代民间养狗成风的实证,汉代人生前以狗为珍玩,死后以狗为冥器,认为狗可以辟邪、求福,保护墓主人安享地下太平。因此汉墓无论形制大小,皆有陶狗随葬。陶狗成为南阳地区汉墓中最富特征的随葬品之一。”南阳市博物馆副研究员李桂阁介绍说。
在专题陈列《古玉撷英——南阳古代玉器精品展》,六百余件(套)馆藏玉器珍品,辅助于展板、玉器制作流程演示等多种形式,系统全面展示了南阳悠久的玉文化和文物珍品,包括新石器至明清玉器珍品,春秋时期玉拂面、玉牙璋、玉如意、乾隆玉碗等。观展者可以看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制作和使用玉器的国家,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国人将“玉”与“人性”相结合,自古以来玉器得到人们由衷的喜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玉文化。
一件通长38厘米、宽10厘米、厚0.6厘米,器体扁薄、通体灰黑色、刀形端部有刃的器物曾引起观众争议:“这也是玉吗?什么年代的?是用来做匕首的吗?”南阳市博物馆副研究员吴新会解释说,“这件牙璋,由南阳独山玉磨制而成,刃部琢磨为月牙形内凹弧双面刃,左右两侧向上斜出成尖锋,一侧锋刃较高,其下器身渐窄,阑两侧饰牙形脊,内(na)呈长方形,端部是倾斜的弧形,内近阑处有一钻孔,单面钻成,是夏代常见的牙璋形式。牙璋是发兵或调遣军队用的符信,还是天子礼拜四方祭祀山川时贵重的玉制礼器。1972年出土于南阳市宛城区溧河乡望城岗,由于受沁钙化,表面形成了自然的纹饰。此件牙璋做工精细,器形较长,作为南阳古玉,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对研究中国古代玉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文物保护与修复是为了延长文物的生命,是保存和传承文化的必要手段。保护与修复的过程,也是研究文物中蕴含的科技与历史、记忆与技艺的过程。南阳市博物馆文物修复专家赤银忠介绍:“日前,南阳市博物馆邀请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修复专家到馆里,共同为市博馆藏珍器‘会诊’,修复文物共计三十余件,这批修复文物残缺较多,基本上都是出土较少、存量少、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珍贵文物,修复难度较大,专家们查阅大量历史资料、找出同时代同类型的器物进行补全修复。主要有新石器时代、夏代、汉代时期的陶器、青铜器等。”
“让文物说话,传承中华文明,这需要我们每一位文物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南阳市博物馆馆长王晓杰说。
编辑:曾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