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字的书写小窍门勹暴伏的本字考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8日 点击:[0]人次
来自:刘小羽2023-06-28 22:50:28河南8浏览近日回答了知乎上的一个问题:汉字“伏”字古义怎么解?
我是这样回答的:
形声字,从犮,古音bo,发生了b→f辅音变化。
其造字晚于暴字,为暴字的白字,也即:最初是暴字,当暴字读音发生变化后,后世另造伏字。
本义是打虎,所谓降龙伏虎。
因为我之前考证过暴-伏的关系,见:暴伏同源假借考;暴豹本字考 ;羯族语言是上古汉语分支;
我认为自己的解释很完美,但很快一名网友陈老师提醒我,伏除了降服之外,还有匍匐之义。见:
我找到他的回答,我觉得他解决了匍匐义项:
伏 = 趴
伏 bǝk(上古音),甲骨文伏字会意一人弯腰趴在地上。从犬是金文后加,强调人像狗一样四肢着地趴着的会意。
趴pa字方言存古,音义一直没怎么变。中a后a与ǝ音极近,近代才转到前a,南方很多方言是 pu,两千多年音变极小。
这也反映出,通语、中原音、文读、读书音,往往比方言音变更大,因为它们是不同方言频繁交流的产物。方言本来应该把伏字训读成 pa ,但是伏字的读音 fu 已经跟通语音系绑定,很多人已经不知道伏字就是方言 pa 这个音的字,所以方言为了强调发音区别另造趴字。
我觉得他说的有道理,但他所指的甲骨文伏,其实是勹。我们经过了短暂的交流:
经过他的提醒,我猛然发现,甲骨文字典里确实记录了伏的甲骨文勹:
而且确实象形人匍匐状,而金文伏=人+犬,实则伏=勹+犮。最初勹-包bao既表音,也表义,既是象形,也是表音,古音bo。但后来逐渐讹变为人形,丧失了表音功能,只保留一点点微弱的表义功能(但也不全,已经丧失了匍匐之态,而徒留人形),所以后来再添加了犮作为声符,古音bo。发展到现在,bo→fu,发生了b→f辅音变化,o-u通押,变化幅度较小。
但勹-伏之间跨度还是比较大,毕竟,伏=人+犬or 勹+犮 这个左右结构发生得较晚,最早出现在金文时代,那么勹→伏之间有没有过渡地带?我认为是有的,起码这个趴着的趴,古代有匍匐二字,其中匍pu匐fu均可追溯到古音bo。而且,匍匐的偏旁均为勹,或者其最初的声符就是勹,后来勹发生了形变或音变,才添加了甫-苗-圃、酉-畐作为声符。可见,匍匐二字的造字过程和音变过程与伏大致类似,都经历了勹作为原始声符的阶段,都经历了勹失去声符地位之后另加新声符的阶段,耿经理了新声符也发生音变的阶段,以至于现代的人观察其构件,并不能立即领会到本身是声符,甚至将其声符误写为他字,例如:伏的声符勹误写为人,声符犮误写为犬。匍的声符苗-甫-圃误写为甫,音变为甫,匐的声符畐其实古音为bi,匐最初字型=勹+酉,而非=勹+畐,可见其造字较晚,造字=勹+畐时,畐已经音变为fu,如福。同时,也暗示,酉虽然根据周音理论倒推古音do,但不排除它存在古音bo的阶段,这也符合初音理论。
匐的异体字:䟮
其中,䟮=伏,确实体现了匍匐 vs 伏 二者的关系。但伏 vs 匍匐,哪个更早?出土证据都显示最早见于西周早期。
我认为匐较早,伏较晚。为何?匐从畐,从酉,酉-畐二字颇相似,可能自古混写。
可见,酉的金文:永盂(金)西周中期,与畐的金文:士父鐘(金)西周晚期,二者颇为相似,只是下部写法略有差异。
可见,上古畐-酉混写,也是可能的,两者均为盛酒器,应为同源。再者,说文古文,酉的一种写法类似:卯,可见,酉的古音存在bo阶段,这符合初音理论。
那么,由上可知,匐造字较晚,造字时,已经是fu音,也即伏的今音,但伏的声符犮今音仍然为b辅音,但这并不能判断匐vs伏谁早谁晚,因为存在古音一个字,今音一个字的现象,比如:娶古音do,今音qu,讨古音do,今音tao。两个字同时存在,娶老婆=讨老婆。
而匐的金文=勹+酉,此时,如果将酉理解为义符,表示喝醉了,趴在酒坛上,也可以。但如果酉为声符,读作bo,如卯,则bo音可能很早,早于先秦,可能早在商代或之前为b辅音,因为初音理论的假定年代为黄帝时代之前。假若匍匐二字造字时间有先后,那么,必然是匍早于匐,但匍未必早于勹+酉,因为无论甫-酉,均可追溯到b辅音,只不过甫虽然源自苗,但后来发生音变,甫从父,虽然父最初古音bo,但在父作为声符时,也许已经不再是b辅音,而是f辅音或p辅音。所以,从这个方面说,勹+酉造字早于匍,早于匐。
而且,勹+酉的造字早于伏=人+犬or 勹+犮,因为酉-卯同音读作bo的年代太早了。所以,可以理解为勹→匍匐→伏,这样一个演变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