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哪里来这么多钱卖军舰明明经济不是很好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01日 点击:[20]人次
晚清哪里来这么多钱卖军舰 明明经济不是很好
晚清经济如何,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从乾隆年间开始,清朝国力的就江河日下,逐渐衰落。到了晚清时,情况更是糟糕。内有起义动乱,外有列强逼迫,一种快要朝代灭亡的感觉,涌上清朝统治者的心头。
从国防角度讲,西北边塞直接面临陆地威胁。广阔的海岸线,又让列强的舰船可以直接登陆。所以,清朝一度在“塞防”,或者“海防”的问题上争论不休。
可是,谁也说服不了谁,毕竟都很重要。最终决定,同时防守。可是,两边都同样棘手。尤其是海防。中国自元朝以来,就开始推行海禁政策,朝廷对海军的发展,一直不是很投入。
虽然有水师,但更适合在江河上捉拿盗贼,完全不适合在海上作战。尤其是面对工业革命后的西方舰船。完全不在同一个时代的差距。
如果按照两支海军的军费投入,不能算充裕,但也勉强足够支配。更何况,当时南洋大臣沈保帧愿意把南洋军费先划拨北洋,供北洋海军发展。
不过,在实际情况中,却出现了很多问题。沿海关税拿出来比较容易,但厘金的抽调却很难。因为厘金的款想,原本是各地督抚自行征收的赋税。
晚清时,朝廷国库没钱,厘金占据地方收入很大一部分。现在要他们痛快把这笔钱拿出来,肯定没那么容易。虽然还是要拿,却可能出现拖延,或者少拿的情况。李鸿章虽然是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却没有足够的权限,逼着各地督抚交钱。而且,海军军费,也常会被挪作它用。
光绪三年三月,清朝决定,把原本从沿海关税中调拨给海军的200多万两军费调拨一半,充作西征军饷,增加西北“塞防”的力量。除此之外,各地腾挪海军军费的情况也不在少数。
山西、河南遭遇灾荒,朝廷从海军军费中挪走20余万两。河南需要买米赈灾,又挪去4万两。甚至同治皇帝去世后,为他修建陵墓,也从海军军费中挪走4万两。其余细琐款项,各是不胜列举。
这样一来,海军军费必然出现不足。再加上各地厘金拖欠,军费只能从其他办法入手。为了补充军费的不足,李鸿章从淮军和长芦运库银挪116万两,又动用直隶海防捐112.8万两。
光绪十一年,海军衙门成立,由李鸿章担任,因此权限提高,可以逼着各地督抚认缴军费,这才总算勉强填补上的海军军费的不足。清朝才有了后来海军的成立。